《FAB | 智造:一场新的数字革命》

智造 一场新的数字革命,丁峻峰

《智造-一场新的数字革命》

作者: 尼尔·格申斐尔德,翻译:丁峻峰(等),插图:刘培爽,同济出版社,ISBN:978-7-5608-6465-5,2016年9月;

英文版原著:<FAB-The Coming Revolution on Your Desktop –from Personal Computer to Personal Fabrication >

购买链接:

译后记

当2013年,我们在同济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家Fablab实验室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想到这是一项持久的伟大事业。

我最初设置实验室的时候,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才开始不久,我们的教学需要启动一个以数字设计和制造为核心的实验空间和平台。在参观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的WAAG Society-一个很有影响力的Fablab以后,加上我2005年前后在哈佛设计学院读书时候,常去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的记忆,我和我的几个学生开始了自己的Fablab空间计划和实验室营建的过程,从室内到桌子椅子的设计,从机器配置到各项活动的开展,我的学生和后来的志愿者都和我一起见证了实验室0到1的全过程。从一开始,我们就将“开放”和“创新”定义为我们核心,不断探索“数字智造”在教育和创新领域的发展;2014年的第一场开放夜的活动,Fablab Shanghai开始了在上海和中国的社区营建工作,让中国创客们得以了解Fablab实验室的本质和创客运动的内涵。

2014年8月,巴塞罗那的FAB10国际会议,是我们第一次和全球的社区做交流和展示的机会,也在这个盛事上,见证了2016年的 FAB12国际年会在中国深圳举办。那次,我认识了尼尔(Neil),一位设置了全新的开放课程并把课程通过一个系统传播给全球各个角落的伟大教授。

接下来的时间内,在和MIT以及全球FabLab 实验室建立联动过程中,我们慢慢探索和推进Fab Lab系统在本土的建立,我们将全球的课程-“数制”学术(Fab Academy)和同济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将国际课程和本土需求链接起来,希冀建立一种“全球创想,本地制造”的模式。在我们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也正值创客运动在中国开启和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社区关注,让我们肩负更多的数字智造在中国普及的职责。最终,我们成立了 Fablab O|中国“数制”工坊品牌,以建立一个健全的“社区,教育,项目”联动的系统,能为更多的需求者服务。

2015年李克强总理访问柴火创客空间,以及接下来“中国制造2025”和“双创“国家战略的提出,体现中国社会和经济转型对于创新创业的渴望,“由上而下”的社会需求和“由下而上”的个人创新通过“数制”的途径结合在一起。

尼尔教授的《 智造|FAB》一书是十分难得的创客类科技普及的读物,他不仅讲述了全球数字技术的变革和对于个人创新,社会变革的作用;他预测了从“数字的互联网时代”往“数制的创客时代”的全球演化的过程;也将他在MIT开拓的具体课程和学生们创新项目做了很详实的描绘和记录;最伟大的是,他不仅解释了Fablab发展的初期状态的拓展,更是在互联网技术下的全世界联动的新模式,正是这样的方式让全球各地的实验室的发展有了一种全新的可能。

在过去的十几年内,全球的Fablab实验室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尤其在今年FAB12全球会议在深圳召开之际,全球的实验室数量已经达到了600多家。中文版的《 智造|FAB》便成为这个历史节点的见证,我们想给中国的观众有一个深入理解FabLab实验室概念的机会,并普及DIY自造文化,提高个人创造和数制化在中国创新中的地位。除了原书的内容以外,我们将尼尔教授在2012年Foreign Affairs上发布的一篇文章翻译成导论,同时我们也邀请了尼尔教授专门为本书做了中文版序。

就像我们实验室建设和运营中,一直持续获得社区志愿者支持一样,我们本书的翻译工作也是通过社区众筹发起的,最终,我们的翻译团队组合了多个背景不同的参与者:武川,蒋泱帅,贾依然,陈思维。他们年龄层次和知识背景和结构跨度很大,不同的背景让大家更好得支持交流 。感谢各位译者的参与,为了书的出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武川先生,在工作之余,不仅高质量完成了他自己的翻译任务,还帮助我协调其他部分的翻译,尤其最重要的导论部分。王凤翔也协助我完成了后期通稿,杨青同学也一直为我们的翻译工作做了很多协调的工作。

青年建筑师刘培爽为我们提供的插画,阐述了本书讲述的几个重要部分:过去,现在和将来,他采用图画的场景,描绘了各个章节中的重要故事情节,为我们展示出高科技给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改变,让读者沉浸在一种全新的体验中。他绘制的全球 Fablab地图,将世界上各个区重要的实验室和人物戏剧化地汇集在一起;我们将这幅地图打印到一片大墙面上,放置在FAB12的活动现场,来自全球各地的创客们,在上面涂上了颜色,这成为FAB12最受欢迎的一个节目。我们将这种互动的结果记录下来,也就演化成了本书的封面。

在和多方的交流中,同济大学出版社最终成为我们本书的出版发行方,感谢江岱总编和袁佳麟的倾情参与和全程支持;创狐科技,EFG大学生创业基金会作为本书的赞助方,成就本书的出版!同时也感谢尼尔教授和美方出版发行社对于本书出版做出的极大支持!

站在“现在”回望尼尔教授描述的“过去”的十年,又在他十年前当时展望的“未来”的当下,我们再次憧憬数字化时代的下一波的“未来”,人类将沿着技术改革和社会演化的步伐勇往直前。我们希冀本书的翻译和编辑,会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启示,让大家能认知数字制造给中国带来新的全球化的机遇,以此来引领自我,找寻新的目标。

最后,我们也希望在全球Fablab的不断发展过程中,Fablab O | 中国“数制”工坊能和大家一起为中国智能制造开启新一篇章做贡献。

丁峻峰

2016年8月10号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