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会进行时 DAY3 |“从STEM到STEMA,以‘A’引领科创教育的构架及机制设计”国际峰会 Day 3

论坛详情

王伟
融合的力量-智能时代的STEM教育

王伟主任围绕中小学STEM教育现状与实践创新作了系统阐述。其中包括对未来学校实验室、STEAM教育研究中心的介绍,以及2017年以来的主要工作进程;重点讲述了未来学校的基本特征、时间途径。他重新定义了学习并指出:未来学习是重组课时、突破时限的学习。展示了未来学校实验室的职能规划,介绍了STEM2029行动计划。在实践中重点发现了教育存在能力自评相对保守、差异呈现多元化等弱点,并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及后续研究方向。最后,王伟主任强调,STEAM教育中,SCIENCE是第一位的,也是STEAM教育创新理念的本源。

陈咏梅
区域教研如何帮助学校构建STEM课程

陈咏梅主任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讲述了区域教研如何帮助学校构建STEAM课程,主要从为什么区域推进ST教育、推进S教育中的关键问题、区域教研推动ST课程建构的策略作了系统阐述。同时提出教师应该为课程的设计师、统筹师,并以成立“STEM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为解决方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未来人的生活模式:即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用数字技术创造自己的生活。

钱志龙
未来已来,教育该如何面对?

钱志龙“以未来已来,教育该如何面对?”引起悬念,为我们讲述了未来教育的进化趋势。通过生动具体、引人入胜的实例为我们讲述了当今世界学校围墙倒塌、中心迁移的各种新形势。最后钱博士总结:通过跨界写作改良整个教育生态。

王令杰
我们(王令杰&郝经芳)创作中对技术的应用

王令杰先生用放大镜让太阳画画、通过玻璃珠绘出彩虹,通过自身创作经历,向我们展示了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in our artistic creation (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生动巧妙的讲述了艺术、科学、技术之间的微妙关系。

沈立岑
项目式学习

沈老师从学习者角度出发,从STEM到STEAM探究“A”的作用,用“小房子”“疼痛测量小怪物”等实例告诉我们A=Humanities,即理解、感同身受自己和他人;A=Why,我们首先得要知道,或有能力畅想,我们将要去向哪里。

刘唱
跨学科教育实践

刘唱老师依据自身的求学及工作经历对跨学科教育实践进行了展开说明。“项目式课堂,联合各学科知识点”、“研究式项目,寻找解决方案”、“学科间类比”是她总结出的跨学科教育实践方法。最后,刘唱老师强调跨学科教育的源动力来自于好奇心、合作精神以及对当下社会的关注。

工作坊详情

Suzie Boss

Suzie Boss
项目式学习

本项目旨在重新设计传统教学单元,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的真实性,忠于课堂又超越课堂,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Saverio Silli
STEAM教育中的设计思维

本项目的目的是启发如何通过头脑风暴来寻找想法并最终创建一个解决方法的原型。参与人员在导师的带领下共同探讨并逐渐明确设计思维的具体步骤、方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构建设计一个真实情境。

鲁旭
木工工作坊

本次活动介绍了木工的基本内容,学习使用钻孔、锯、打磨工具等,了解并掌握其使用的基本技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结构搭建。

Claudia Simonelli
开源圆形时尚

你有没有想过衣服可以是一个装配的模版?神奇的圆形线条成为优美的艺术,并且在模块化设计中实现“镶嵌零浪费”,使用激光切割知物和时装,让每个参与的你心动至极。

王令杰
艺术创作中的技术精进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光的理解,了解光的不同波长、色彩、色谱、反射等概念,也会了解笛卡尔对彩虹的数学建模,同时熟练用Grasshopper编写程序。

Pamela Martello
纸电路

在此课程中,孩子们将通过形状、材料;纹理和颜色参与到各种叙事的创作中,从而激发他们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物质探索创造自己的故事。

柳喆俊
虚拟现实与教学创新

虚拟技术从2016年在全国掀起热潮,在柳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沉浸在VR世界中,还了解到虚拟现实的概念、类型、特点,以及在教学中开发自己的运用潜能。

刘唱
生成艺术:从手工到数字(编程工作坊)

通过计算机编程让数字摇身一变,成精美的工艺品。每个热爱艺术的成员都有能力完成,让自己的想象与创意通过编程呈现在人们面前。

精彩瞬间

峰会进行时|“从STEM到STEMA,以‘A’引领科创教育的构架及机制设计”国际峰会 Day2

本次峰会展开了STEAM教育的构架建构及机制发展的讨论。发掘以“A”为引领,将艺术、设计、人文与科学 / Science、 技术/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数学/ Mathematics的完美结合,以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项目式学习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为基础建构STEAM的顶层框架和思维逻辑创新,并探讨STEAM教育的新途径。同时就师资建设,平台建设,国际趋势和本土化,标准化及个性化,城乡差异等重点问题作深层次探讨。

Kostas Teridis
大(数据)设计 

Kostas教授介绍了Meta-Design的概念,为大家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少儿教育中的应用。Meta,the thing of the thing,鼓励学生根据问题创造工具,利用工具生成新的工具,直到解决方案诞生。我们希望学生在通过工具构建一系列解决方案后,通过具体语境及人文、历史、潮流等因素筛选出当下最好的方案,这才是人工智能在STEAM教育中应用的关键。

William Hooi
为STEM/STEAM创客教育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William先生是新加坡OMG集团的合伙人。他介绍了当前新加坡光鲜亮丽的风景下居民生活空间不足以及发达社会与传统教育的矛盾。基于此,OMG在政府支持下开始培养”maker”,倡议发展”make”文化,创造和运营适合新加坡的”makerspace”,促进作为”maker”的体验。在教学实践中,他们努力克服孩子们创新的障碍,培养他们思考、动手与协作的能力,一直在用“making”思想启发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工程思维。

Phanuwit Rico Kanthatham
Foldscope-全民科学显微镜,通用科学探索工具

Rico热衷于用STEAM拓宽孩子发现世界的眼光与创新的思维。他与导师Manu Prakash面对应试教育现状中孩子缺乏的探索与创新的现状,设计了成本低廉、视线清晰的纸上显微镜——“foldscope”,为孩子创造探索世界的提供了理想的工具。“Foldscope”仅在一纸的厚度之间就可以看见精彩纷呈的世界微观,是技术的理性之美发掘艺术的感性之美的载体。Rico强调,工具是STEAM教学中的关键一环,是小发现到大发明的中介人。他们正在让”foldscope”更加促进全民科学的普及教育工具。

郑腾飞博士为我们讲述了PBL课程体系在平和筑桥小学的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成果。借鉴美国PBL的教学经验,在面对教学体系、师资能力等现状和条件的挑战下,学校依旧用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将各门学科的教学融入到新奇的课题自作中。项目式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将真实的世界呈现给孩子,了解世界的不完美,并激发孩子们在参与中进行反思。他们讲继续进行教学探索,进行有价值的教学实践。

郑腾飞
中国课堂中的PBL之苦与乐

郑腾飞博士为我们讲述了PBL课程体系在平和筑桥小学的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成果。借鉴美国PBL的教学经验,在面对教学体系、师资能力等现状和条件的挑战下,学校依旧用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将各门学科的教学融入到新奇的课题自作中。项目式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将真实的世界呈现给孩子,了解世界的不完美,并激发孩子们在参与中进行反思。他们讲继续进行教学探索,进行有价值的教学实践。


张海银

STEM教育K-12中国落地的实践与探索

张海银先生讲述其在公办教育中对STEM教学的思考,努力将STEM落地到学生的课程表上。他概括的STEM教育包括三类课程,即基于自然科学的经典课程、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新型课程以及以人文为导向的课程。

STEAM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当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应用跨学科知识方法、提升社会责任、提升社会交往技能、提升创新能力、锻炼反思能力等途径,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张海银先生主导设计了可在中国落地的STEAM课例,为实际教学提供指导。由2018年2月开始,深圳市坪山区的中小学已开展STEM教学实验,力图形成政府-社区-企业-学校协同的STEM课程新生态。

李顺荣
赋能于未来创新者

李顺荣现任全球专业桌面级3D打印领导者Hltimaker的亚太区总监。他介绍并强调Ultimaker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实际环境中寻找解决方案。3D打印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潜在的机会越来越多,其价值也体现得更大。

工作坊详情

Marcello Tania
电脑视觉与机器制造

在本次的工作坊中,Marcello老师讲述了计算机是如何“看”世界,又是如何基础应用诸如arduino,anaconda等程序。Marcello老师基于开源软件应用制作了一个可以实现图像编辑和图像追踪的小程序。

李岩枫
创意机关王

本项目的主题是利用机关将一个简单的运动复杂化,李老师说,这是唯一一个“没有具象意义“的steam课程,通过这项工程项目可以投射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创意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连接。

Sara P . Wallace
适用于K-12学生的SCOPES DF课程

Sarah是克利夫兰大都会校区FabLab项目的带头人,工坊中她介绍了本课程的核心,SCOPES DF是通过创意的、有启发性的、运用到先进科技的手工创作方式,来培育孩子基于数字制造的迷你项目来深入了解社会机制或者一个需要系统学习的复杂概念。

Daniele Ingrassia
如何制造几乎可以制作万物的机器

Fab Lab可以自我复制吗?导师讲解到,使制造机器能够自我复制自己的零件代表FabLab成为了全球分布式制造网络的新视角。FabLab可以通过快速制作原型机来制造(几乎)任何东西。与此同时,FabLab制造的机器可以降低获得制造技术的成本。

丁峻峰
如何在校外C端建设一个适合你的FabLab实验室和STEAM课程

本讨论就如何利用B端资源引导C端搭建FABLAB STEAM课程系统:包含了对实验室空间营建和设备配套、派师、课程内容以及经营的等焦点问题展开探讨。就1)品牌经营2)课程合作两种合作模式和大家做了进一步解释,大家希望借助FABO平台、建构一种全球背景下落地国内的双师创新合作模式、为拓展C端合作提出了解决方案。

陈思予
软电路制作体验

导师对电子织物科技的历史进行了介绍,参与者们对该科技的军事、时尚、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数值科技实验室等领域的用途。随后,参与者们在布料上缝纫了导电材料和电子元件,并且亲手完成了软电路的制作,点亮了LED灯珠。

Andreas Kopp
巴伐利亚LED创意帽子

导师Andreas Kopp带领大家将带有LED灯连接到微位然后对其进行编程,制作出带有中国特色的巴伐利亚帽。同时,还用激光切割机、制作形态各异的纽扣,为儿童数制工坊提供更多可能性。

吴楠
STEAM PBL的课程评价

主讲人吴楠老师旨在使用项目式学习的额方式探讨STEAM项目式课程的评价方式,分享和头脑风暴在评价上的可能性。

潘芳/崔璨/孙越
STEM教育课程实践落地

潘芳老师、崔璨老师和孙越老师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和育人方式。各位专家老师交流开发和实施STEM课程方式的一些策略。

精彩瞬间

【峰会开幕】“从STEM到STEAM,以‘A’引领科创教育的构架及机制设计”国际峰会 Day 1

FABLAB O|中国“数制”工坊

峰会介绍

本次峰会将会将深入展开STEAM教育的构架建构及机制发展的讨论。发掘以“A”为引领,将艺术、设计、人文与科学 / Science、 技术/ Technology、工程/ Engineering、数学/ Mathematics的完美结合,以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项目式学习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为基础建构STEAM的顶层框架和思维逻辑创新,并探讨STEAM教育的新途径。同时就师资建设,平台建设,国际趋势和本土化,标准化及个性化,城乡差异等重点问题作深层次探讨。

2019第二届STEAM教育峰会 暨 FABLAB O|中国“数制”工坊 第二次年会

丁峻峰老师分享STEAM教育系统课程内容

 课程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 ,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找到可持续的命题及解决方案。FABO STEAM教学系统将设计思维融入到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问题提出,头脑风暴,分析调研,提出解决方案,原型智造,实践验证,自我剖析及回馈;在这样连续反复的过程中,寻求正式世界的真知;培育学生重实践,主动学习,跨学科综合迁移实践解决真实世界的能力, 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和主动性学习的欲望,并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同理心,演讲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套STEAM教育的系统课程,以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为核心逻辑、项目导向型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为主要教学方式,将绘画、音乐、人文同3D打印、镭射切割、人工智能、VR&AR等前沿技术有机融合,开拓 “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的实践内容找到了一个完整解决的方案。

Sherry分享fablab的发展历程

       fablab源自MIT的比特原子实验室,最初利用实验室丰富的制造设备和仪器,加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超乎想象的创造力,创造出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挥作用的系统。

       fablab作为分布式教育系统,呈现了二十一世纪全新的教育理论方法。实验室之间互相合作、共享资源,获得本地无法获取的资源。现在已经在全球建立了实验室网络,目前已经覆盖120个国家,2000多个实验室。不仅有创新,还有创业,一些产品成果经过众筹,已经在市场上获得了充分的经济机遇。比如fabericademy,教学内容包括数字制造、生物制造、电子设计。同时,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职业背景有不同的课程。

Daniele Ingrassia分享“硬核”项目

        Daniele Ingrassia分享了在fablab的收获。他很早就在“buy one”和“make one”中做出了选择,组装了自己的摩托车、制作了自己的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该3D打印机由模块组装而成。在世界各地的大学实验室,Daniele开设了自己的机器制造工作坊,和学生一起制造出3D打印机,在大学中装配完成,并投入学生日常使用。最 后,Daniele提出“can we make a fab lab itself?”答案是肯定的。

其他精彩分享

Fiore Basile用八十年代大型电脑演变至今的过程,来比喻教育逐渐去中心化的过程。

Saverio Silli分享了自己制作的”小上海shanghaino“电子板。

工作坊
会动的画(跨领域课程分享)

裁剪下来的手绘图案,固定在链接电路的纸板上。传递出绘画者一段美好的回忆。

“小上海”创意项目工作坊

Shanghaino是fablab中产出的电子开发板,在该工作坊中,学员一起学习制作电路,得到属于自己的“小上海”开发板。

蓝哂画

特质的diy涂料经过紫外线灯照射后,白纸上显示出手绘图案 ,或者覆盖花朵草叶,在纸上留下美丽的纹理。

吸管机器人

利用生活废料,例如吸管、彩纸、雪糕棍、气球、塑料等常见的物品制作机器人。用吸管做成机器人的腿或轮子,机器人内置小马达。

生物塑料
用食品级材料例如琼脂,不同材料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发生不同的反应,探索生物材料的各种可能性。

更多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