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lab O Academy X|“中国智造学术”是FABO 中国数制工坊基于麻省理工学院的How To Make Almost Anything(HTGAA)课程和Fab Academy 全球课程独立开发的,数字制造和快速成型课程;也是踏入完整的Fab Academy课程的基石。在这里你将会学习到如何把你的想法通过几个小时的数字制造工具的实践操作来想象、塑型、记录。
8月31号,Fablab O|中国“数制”工坊实验室和位于苏州市独墅湖的苏州领科海外教育学校(Ulink College ofSuzhou Industrial Park)签约,就领科开展数制FABO Hub| 数制“天地”创新实验室建设,STEAM课程开发及执行,教师培训,学生参赛辅导等方面展开全方面的合作。
这将标志着FablabO|中国“数制”工坊以及核心课程系统中国“数智”学术|FABO Academy X首次进入国际高中。中国“数制”工坊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时间内指导苏州领科完成高中版本的Fablab实验室的空间营建和设备配置,建立起一个能承载数制课程的实验室硬件环境和系统。同时,苏州领科海外国际学院的“数制天地”创新实验室在充分考虑学校现有师资和学校现有创新课程基础,依托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及美国麻省大学Fablab创新实验室,共同开发具备国际学校自我特色的“数制天地”创新实验室课程体系。
课程包含针对高中一年级,二年级开展4学期,2学年的课程系统:
从基础性FABO智造学术课程(FABOAcademy X),到以主题为导向的提升课程(Subject Based Learning),再到以项目为核心的综合课程(Project Based Learning);为国际高中的孩子们提供一整套由易入难,由简单到综合,结合课堂知识点,和课外兴趣学习综合的多层次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体系。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创客运动的兴起和普及,倡导“由下而上,共享,互联共享”的新的模式,创客教育强调从基于“体验教育(Experiential Education),项目教学法(Project Based Learning)”,从“动手做|Do It Yourself”到“群创新|Do It Together”,强化”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学习的模式,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知识获取的途径。
作为中国第一个Fablab实验室,同济大学“数制工坊”在多年的创客生态的实践中,联合格致中学,上海同济创新高中,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小学研发一套针对年龄层次在8到19岁,年级跨度从小学4年级到高中3年级的青少年科普创客系列课程,强调从“动手做|Do It Yourself”到“群创新|Do It Together”的“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核心理念,突出“兴趣导向,主动式研究,能力培养,互联分享”等特质。
自中国第一个“数制”工坊开放实验室- Fablab O同济创办以来,FABO立足建立国内创新生态圈,把各个学校、企业和社区的公共平台链接起来,对接国内外优良资源、资本,促进中国创新和创意的市场转化,助力新一轮的互联网和智能自造的创业浪潮。在过去两年里FABO举办了包括100多期跨学科的开放夜;50多期软硬件工作坊;可穿戴、参数化暑期学校,承办了2014,2015,2016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上海选拔赛、2015科技部浦江创新论坛-创客和社会革新文化论坛、2016,2017海峡两岸青年创客大赛,2016首届上海大学生创客大赛,2015中日韩智能可穿戴大赛,孵化10几个创新项目。目前除了Fablab O 上海的同济大学和浦东实验室以外,Fablab O -Shenzhen “数制”工坊深圳站于2015年6月落户深圳龙岗中心区,Fablab O -Suzhou“数制”工坊苏州站于2015年10月落户苏州高新区。
FABO Academy X | 中国“智造”学术
FABO Academy X China|“智造学术X” 课程是基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如何创制(几乎)万物How To Make (Almost )Anything课程衍生出来的一个为期3周的精简版课程。它将带您深入学习数字化制造、快速成型技术、电路设计、编程并建立网页记录整体过程。
2.时间线: A. 工业革命:工业自动化——培训专门工程师的兴起(英国、德国、法国的比较对比)——艺术和工匠的重要性显现 B. 文化素养的意义开始向机器的设计和使用者延伸 ① FIRST关于机器的理论;图灵机:“人们可以使一个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自动化”其思想演变成为一个通用的机器设备,人们的创造性的想法正在慢慢变为现实。 ② 冯·诺依曼构想的“万物构造机”;证明“计算机可以控制构造器,甚至复制自身程序” ③ 麻省理工制造——提出一个问题:设计师如何指挥计算机制造机器?开发一种新的语言——计算机个人化逐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