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文创周FABO创始人丁峻峰教授演讲实录 | AI时代的未来设计教育构想

ABOUT

博鳌文创院是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SMART度假产业智慧平台、海南中远海运博鳌国际会务有限公司联合20余家涵盖文旅、文创、乡创、科技、艺术、设计等领域的行业品牌共同发起的一家非营利性机构。旨在为文化产业项目升级、产学研、投融资、招商运营和人才培训提供国际化专业一站式服务与赋能。

2020年博鳌文创周共有3000人参与的文创跨界盛宴,这里汇聚的都是最优秀的人才。全程共有20余场主题平行论坛,带来行业最前端话题分享200位行业领军人物,面对面与你探讨成功经验。博鳌文创周是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聚集文旅、文创、乡创三大版块顶尖资源,串起行业新链条。 这是 一个智慧交流的场景权威专家带来资深行业经验分享,紧跟时事探讨前沿话题。

演讲部分

<一. 从0到1的过程:背后是无限的探索与可能>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0到1的改变,就好比十年前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同今日所取成就作比较,这背后是创新创业精神在做支撑。而今天我们的点就浓缩在一个很小的点上,就是MIT FAB LAB实验室。

从横向的角度来说,我们做了很多尝试。譬如在上海开展很多社群营建的活动,不同知识文化背景的人都会在基于AI的平台上进行分享,也因此会有很多新的技术和创新理念在其中。我们是一个半开放性的空间,虽因为疫情有些开放性活动出现了滞后,但我们通过技术的方式把我们的实践活动做了很多的拓展。

通过技术,我们做了很多关于社会社交方面的事情,包括中美创客大赛、海峡两岸创客大赛。虽然现在海峡两岸关系现在比较紧张,但是我们还是希望通过科学技术把年轻人连接在一起,所以我们每年都做这样一个大赛。今年我们通过线上的方式拓展了各地的分赛,反倒比去年做得还要猛烈。这个是跟中国教育学会也在做很多的探讨,就是大学的一些资源和研究怎么再往下走,目前而言,从小学一直到初中的12年教育系统(k12)在中国需求还是非常大的。

<二、实践教育的转变:用未来的思维去教现在的学生>

如何用未来的思维去教现在的学生?现在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阶段,云计算、大数据、5G正在改变现在的教育模式。第一代工业革命就是不断重复,美国在80年代就提出要做STEM教育,做一个横向的综合实践,但实践中会发现其实中间存在很多鸿沟。最开始提出是STEM,但是在逐步演化的过程又发觉当中A和人文非常重要,罗德岛设计学院就慢慢把艺术加入进去,叫做STEAM教育。

中国的教育中缺乏A,并且除此之外STEAM最缺的就是顶层的横向贯通,这件事就是我们在做着力打造的。我们全球的课程线上线下结合,有双视系统和评价标准。当然我们另外一门学科是生物课程,尤其是我们现在新冠推动之下,一种更加开源的合成生物课程系统非常受到大家的关注。

在这X和P两个课程基础之上,我们在国内独立演变出在国内推进的课程系统。当然除了基础的内容之外,我们有非常多的模块,包括以人工智能推进Fablab O,我们有线下课程。我们在上海建立了一个非常完整的Fablab O实验室,我们现在很多国际学校硬件不缺,但是缺的就是系统,所以我们抓住这样的痛点,慢慢把这个系统植入进去。除了数制制造的课程以外,我们把很多虚拟现实、生物制造这样的课程植入进去。

<三 . 新时代下:教育场景的转换与更迭>

由高中做到k12,顺着系统往下走你会发现创造力越爆棚,所以我们在K12的学校里就把不同形态的空间和课程内容结合起来,我们现在慢慢又打磨出一套以集装箱为模型的一个相对标准的实验室。譬如在上海包玉刚学校,我们跟他们一直在合作创新课程。我们上海周边也在持续拓展,公立的、私立的、民办的、国际的我们都在拓展。

如何将课程理念和商业模型结合?我们应慢慢地把课程更加符合家长的需求,给家长更多的引领,因为现在的家长还需要我们的引领,暑期的夏令营和冬季的冬令营,大家都非常踊跃。

<四 . 理念观点的创新:实践教育的发展仍在路上>

图片来源:博鳌文创院

我们的理念就是把设计、艺术、科技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PBL的模式做一个非常直接的结合和理解。

当然在大学层级,我们也在全球领域每年都会推进非常多的课程系统,不仅是大学生,我们还会对社会上很多实践领域的创新需求做对接,包括跟欧莱雅、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做一些项目对接。我们空间虽然非常小,但是受到了很多的关注和报道。

去年还是值得我讲一下,我们获得了一个联合国的奖,这个奖是鼓励大学跟K12教育伙伴的合作关系,我们是在中国唯一获得创新奖的单位。我们在同济的平台上也在做更多往下的链接,这是北京一零一中学的同济实验班,希望把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更多、更快地接入到高中的培训当中。

这是我们未来的拓展,现在还是聚焦在长三角,当然也在慢慢地往外拓展,通过顶层构架把具体的内容可以更快、更大面积地拓出去,在长三角是容易做的,但是在内地怎么样,尤其是些中西部地区,有些贫困的地区如何去涉及。所以我们大力推“双师”课堂,把老师拉到同济培训,通过视频系统两地地去上课。

如何去引领打造一个生态系统,这个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共同期待!谢谢!

论坛部分

谈及AI时代的未来教育,很多情况下不能仅局限于某个领域和层次,我们都需要做出突破和改变。也许就个人发展而言由纵向向横向的转变需要时间,但主动寻求创新背后,我们会收获更多的成长与喜悦。

一、AI技术同人类的博弈:取代or共存?

我们现在的所谓AI时代来临已经在颠覆各个行业了,包括我们的建筑学的这个领域可能也在被颠覆,可能有一点耸人听闻,但是确实在发生,而且在未来的五年十年这样的变化可能越来越快,因为科技变化指数级的,人的感官是倍数级的,所以人可能永远追不上技术的变革。

我们现在已经有自动驾驶、巡航等等,包括哈佛的一些同学已经将算法应用于建筑设计领域,过去我们在学校中已经学这个算法和建筑形态之间的关系。从前我们画图可能需要很多设计师去操作电脑画具体设计图稿,但现在一个逻辑算法给予电脑就可以算出来,这个就是人工智能同人的本质区别。如今在大数据的背景下,电脑功能愈发健全,也更加强大,算法运用人工智能场景越来越变得可触。

所以,我们设计行业在未来很有可能也会被取代,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迹象表明:淘宝上面有几块钱可以让设计很多的LOGO,你给出具体关键字后台就可以设计出来。平面设计也是如此,在计算机算法之下,一千平米的空间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计算出可以设计多少个房间。

二、由被动到主动:未来教育的创新与颠覆

未来的教育我们到底始向何方,目前很多职业都在被人工智能不断追赶和颠覆,但改变这一局面背后的关键是创新和思维的改变。譬如,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花了十年的时间渐渐完成了从0到1的跨越,很多学科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国际国内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背后是创业精神在支撑我们不断向前发展的。

学院的发展需要创新,每一位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亦是如此。但目前,我们在招收研究生时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在问同学们未来四六年之后职业规划及方向时,他们无法给出具体的答复。

这时候我们会想:教育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焦虑来源于同学们对于自己未来的不确定,对于主动学习的怯懦,还有创意的毁灭。这些都是需要花很多时间重新洗脑,等到三四年或者六年毕业之后他们是否会转变自身理念,这是一个未知。

三、前瞻性的突破与改变

万物皆在变化之中。我们希望将这个创意提早带到高中,设计与创意学院除了A技术的部分以外还有顶层引领就是横跨,即人工智能时代下对于未来教育发展的期望,我们目前所能提供的是赋能给孩子们更多的对于未来不可变的这种能力的培育。

我们这样的理念是通过MIT的系统结合,将全人类的一些发展愿景给予到从大学一直往下走,直至小学一年级整个系统的打造。

当然,这个技术需同MIT技术再加上同济大学本身很多部分进行结合,类似于PBL模式。现今,项目式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已经同以传统应试为目标的人才培育方式大相径庭。所以,我们目前所做到的是在新理念支撑下,在上海以及全国各地进行实践并取得了一些不可能的成就,这是颠覆我们过去固有的观点和想象。

有一个案例是在同济黄埔设计创意高中,这所公立学校可以从公办学校系统中可以拿出30到40天时间,每天跟着我们的模式进行玩耍,也就是所谓的玩中学、做中学。

很多家长感到不解,但是我们学生们的未来是可以挑战我们现有的体制,即每天闷头学习为了考试复习的系统。通过这些学生们眼睛里闪亮的创意目光和对于未来的期待以及对于我们的社会关注,我们希望这样的未来教育模式可以落地生花,从B端的学校慢慢延伸到C端的商业模式慢慢得到推广,让这个事情更可加持续并充满无限可能。

发表评论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