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哈佛中心(上海)成功举办了‘关于AI向善的未来教育’主题论坛。本次论坛延续了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法的传统,特别邀请了余小亮(Andy)、葉梅(Mei)、丁峻峰(Jeff)和潘鹏凯(PPK)四位嘉宾分享他们的见解,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形式,讨论这一领域的可能对策面对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如何引领教育科技的变革?解决教育的科技短板,是否应当从K12教育起步?如何培养学生无法被机器人取代的正确价值观、设计思维及不凡的创造力?学生超越老师是否将成为常态化的现象?这一系列问题的处理,大大超出了任何一个纯粹领域的范畴,因此本次论坛邀请了来自咨询界、投资界、学院派教育界、AI专家等不同领域的嘉宾及主持人,与百余位哈佛校友、社会友人一同展开深入研讨,共庆感恩节。
主持人薛宗奇(Ricky)首先介绍了本次论坛的议程,希望本次分享与讨论可以为与会的哈佛校友及其他尊贵的来宾带来一些启发,甚至重新认识孩子的未来教育、教育投资及生活。早在2017年,联合国“AI武器化会议”上就已然展示了AI可以执行致命任务的案例。通过人脸识别和定位,一个小型无人机在瞬间夺去了一位模特目标的“生命”。人类制造出的人工智能,是向恶还是向善?AI未来将走向何处?
哈佛校友丁峻峰分享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副主任兼副教授,Fablab O|“数制”工坊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数字方向)研究生丁峻峰(Jeff) 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设计师为人们所称道的一点是其出色的绘画能力,而这一职业的真正价值显然不止于此。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学生的毕业作品中,AI已经提供了新的一条途径,绘画的工作由机器代替人类来完成——定制者仅仅需提交有待设计的作品,家装设计的方案便会自动生成。这是新时代才有可能出现的模式创新,其核心就是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同样是这一特殊的时代,AI似乎在学生踏入职场之前抢占了先机。在孩子们迈入职场之前,被精细化分工的社会岗位就已然被不同的“端口”承包。当学生,这一教育服务的对象,面临着职场的选择,他们需要些什么?当我们剥离一系列学业、社会层面的考量,21世纪的孩子所需要的教育是什么?

丁教授提出应当培养学生的“4C能力”: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cation、Collaboration、 Creativity ,即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这也是他开设FablabO|中国数制工坊的一大目标。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他所开创的、为中国K12教育定制的steam体系课程旨在打破学科界限,帮助学生学会从无到有,学会整合资源、突破既定的框架。“重要的是横向的能力和可能性”谈及对steam政策的引领及近年来一系列科学技术的发展,丁教授表示最重要的还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甚至是“为未知而学”。因而,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及Fablab O实验室也做出了诸多创设。

“Steam”这一理念及课程体系的设计都有着世界性的视角,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学科英国QS全亚洲排名第1也足以说明课程目标的世界愿景。在此之外,这一专业及Fablab O实验室也不断向脚下的土地深入,结合中国特色,也走入平常百姓家。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拥有从工厂改造而来的教学楼、无局域的开放式讨论空间,也真正地将学生实践及课程学习与周边的社区、街道紧密相连。课程作业、工程项目不只是与科学、数学、技术有关,也关乎种种街道社区内的“窃窃私语”——关乎市民的日常、社会的议题。

从社区开放夜、创客马拉松等有趣的科创活动,到服务于学术科研的“数制”设计年会;从中文版模块化课程的设计,到与同济黄浦创新高中等不同学段师生的全方位合作,Fablab O实验室在数字技术面前,始终对教育怀有充沛的热情和创新的思考——引入先进课程体系、沟通国内外学习资源、利用线上线下平台授课、创新打造人文与科学技术的交融……这一切都为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引导孩子用AI向善,在玩中学、在学中思提供了通路。
哈佛校友余小亮分享

CreatiCode AI Coding K12联合创始人、盛尚投资创始合伙人、前麦肯锡资深并购战略顾问、前摩根士丹利Associate Advisory 余小亮(Andy)相信这一切还将归结于人类本身,AI的善与恶仍是人类的可为之事。并结合创益编程CreatiCode的课程设计理念及项目框架展开论述。他首先以希特勒为例:有着不俗的领导力、亲和力及非凡才智的希特勒为何却失败了——答案在于其扭曲的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达成融洽、协调的关系,又建立在对自我的清晰认知之上。目前的教育体系却似乎无法满足这一培养自我认识的目标。认识自我、不沦为技术的附庸,善用AI、用AI向善,上述种种都应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葉梅分享

麦肯锡资深咨询总监及外部高级顾问、斯坦福大学国际项目中心董事、纽约军校董事、牛津大学罗德基金的顾问葉梅(Mei)论述了人类面对技术的能动性至关重要。为树立正确的立场,教育成为了帮助孩子们善用科技的重要途径。葉梅女士认为,“向善”也意味着付出与献身。从“善”的字形而言,《说文》曰:“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在古时多为祭祀的“羊”在象征吉祥的同时,往往也带有牺牲的色彩。因此葉梅女士认为,“向善”也意味着付出与献身。未来会以“做人”为核心,未来的教育会与现在颠倒,这一切巨变可以预见,但自我的画像却在技术的笼罩下时不时变得模糊,对于作为教育领域内一大主体的孩子来说更是一大难题。在这一话题上,葉梅女士从母亲这一身份出发,她结合自己女儿的例子强调:回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主题,静心、自省或许是不可缺少的
潘鹏凯分享

爱乐奇创始人、CE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博士、中国互联网协会互联网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潘鹏凯博士从疫情中的教育变革谈起,同样沿用了他所青睐案例教学法来分享其关于AI向善的见解。与设计思维等西方教学理念不同,中式传统的教育似乎“将聪明的孩子教笨了”,与环境对于孩子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相悖。技术,可能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人类几千年下来,教育还是通过体验,通过情感,通过互动,才能达到的”,线上教学中,确实存在学生面对屏幕易分心、效率低下等问题。然而,逆境也往往能带来新的契机。AI教学的个性化、定制、分析能力又似乎完美地提供了应试环境中一条提分之路。“AI教学帮助学生脱离应试,还是加强了应试?”在某种意义上,这一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但有一点应当明确——教育的最大理想应该是:学生超越老师。

对于四位嘉宾的分享,现场的与会嘉宾纷纷踊跃发言。“如何利用AI帮助学生培养、优化学习习惯?”“基于AI的智能教育系统是否可以用于K12教育之外的领域?”“如何结合中国特色发挥AI向善的功能?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沉浸式生物技术、为公益服务的AI教育、学业评价体制与综合素养等一系列的问题,从投资、教育心理、数字技术、社会现实的各个角度再一次引燃了会场。


“AI”、“向善”、“教育”,三者之中的任何一个话题都在紧随时代的脚步发生变化。在日新月异的变化背后,却总有一群人怀着不变的理想与信念——对未来教育的热忱不断开拓、奔跑。为社会服务的“向善”责任感、扎根于本土的世界性多元化FABO数制工坊、对传统师授课程的抛弃及AI互动课的创新,以及会上围绕育人与科技的真知灼见,都让我们对未来教育充满期待。未来教育,翘足企首!